行业资讯分类
绿化设计论文汇ng28总十篇

  ng28近年来,城市的发展伴随着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地污染的情况一路前行,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些污染情况,显然是与国家发展生态经济的目标背道而驰,同时也违背了人们追求舒适、健康、绿色生活的意志。比如,前几年北京地区在秋季经常性的形成大面积沙尘暴,这与北京周边山区的植被贫瘠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再比如在2013年左右,京津冀等地区出现的雾霾天气,虽然绿化不是罪魁祸首,但引出了一些城市绿化规划方面的问题,这些实例有力地证明了我国在城市绿化规划方面还有许多功课要做。具体到居住区的问题上,问题则更加明显,首先我国城市居住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以集中性的区域性的高、矮类建筑楼层为居住区;第二,以大面积不同人口密集区为居住区;第三,先规划社区领地,再考虑环境因素。由于以上的社区规划方式,就直接导致了以下几个弊端,首先,由于建筑楼层越来越高,楼宇密度愈来愈大,所以该区域使用空调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从而形成的局部性的大气破坏是短时间内无法改善的;其次因为人口密度巨大,所有形成的生活垃圾就需要集中性的整体销毁,这其中产生的环境污染,也是无法估量的,最后开发商在选择用地时,优先考虑在交通发达区域进行规划,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为了规划而规划,不能统筹考虑生态建设与人口分布的特定条件,从而进入了无法摆脱人口稠密的死循环。

  我国的国土面积有960万km2,但大部分地区都是地形较为复杂的多山地区,尤其像四川,云南等地更是山水连绵不绝,比如位于保山城西部的兰城街道森林区域,辖区总面积39.39km2,辖7个社区107居民小组。林地总面积1805hm2,森林覆盖率47%。在如此多山的地区进行居民社区绿化全面建设显然是不现实的,虽然大面积的山林区包围着城市,但这些山林俨然成为了城市环境污染的天然屏障,在空气被污染的情况下,城市面山的植被可以有效阻隔风沙及污染空气的进入,同时能够有效过滤掉城市内部的空气杂质,在面临泥石流,滑坡等地质自然灾害时,山林也可以有效起到保护城市的作用,并且山林作为生命繁衍的重要栖息地,动植物的出现也可以对该地区的生态平衡起到应有的作用,除此之外,城市山林在城市的美化及市民的休闲度假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1年5月国家建设部颁布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及技术导则》中,提出资源和能源的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环境保护,材料的回收利用,减少废弃物等内容成为指导居住区建设的重要原则。这项原则中提到的生态住宅小区中的内容,恰好是城市居住区绿化规划所发展的方向,所以城市居住区绿化规划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首先,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早已是中国发展的基本政策之一,在城市居住区绿化工作中运用这一原则的目的,就是在绿化规划中将整体区域的长久、有效发展作为重要考量因素,以建立区域性长效发展机制;其次,应满足建立有效生态功能的原则,这一原则就是为了更好地维持城市与周围环境的生态平衡,使人类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的统一发展,减少空气污染情况,是这一原则的根本目的;再次,应满足经济适用的规划原则,这一原则即是通过绿化规划,使植被规划面积可以满足人们对于自然之美的偏好需求,同时还能兼顾到城市经济投入的正常比例,让城市保证正常的经济发展态势;最后,还应满足科学绿化规划的原则,在绿化工作中不能盲目选择植被品质与绿化规模,应当因地制宜地针对当地土壤、气候、水源等综合因素方面进行植被选择,最大程度地运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最少限度地改动土方,这样不仅能保持原始自然的和谐之美,而且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政府支出。综上所述,城市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原则还是应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向前发展。

  由于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地形特征,每个城市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方案其实并不一致,但在多年的工作经验中还是可以提取出一些关键性设计方法的。

  绿化之前应针对绿化区域的空气、土质、水源气候条件等方面做好调研工作,然后集结各方面的专家就当地的人文环境与经济状况特点进行探讨与分析,总结出该地区所适用的主要植被种类、绿化面积,但要注意的是所讨论的内容应当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为核心思想,然后通过集体学习的方式,贯穿这一主旨,使每个绿化工作人员都能认识到这一核心思想。

  结合之前的讨论结果,在经过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进行绿化区域的确定方案,同时根据该区域所需要种植的主要植物情况进行土地的预整处理,包括除草、除石、翻土等,其目的是为了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地条件,保水保墒以促进幼树生长发育,但需要注意的是预整土地时应尽量保证面山的原始风貌特征,不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

  在对绿化区域进行规划时,要保证该区域的种植品种多样化,形成混合型森林形态,这样的混交林的优势就在于可以保证绿化区域减少水土流失,增强防风蔽沙及抗逆能力,而且会更加贴近原始森林风貌,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同时具有非常理想的自然风景观光性。

  在没有成型的绿化区域内,不乏多树种的树木幼苗,这些幼苗还无法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这时就需要建立起长效的保证树木幼苗顺利成长的环境,森林防火、禁止砍伐树木、防虫防害等措施都应当积极的执行,这样才能使经过培育后的森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绿化区域形成以后,还应当继续加强绿化区域管理工作,为当地居民普及森林防火、防灾意识,使其深刻意识到森林对于城市居住区的实际作用,让生态居住区真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1)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密集、人工设施的充斥、机动车辆的增长、自然环境的污染等这些对环境的人为改变,使原有区域的碳氧平衡、水平衡、热平衡等因素随之改变。平衡被破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正在越来越突出地凸现出来。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逐步认识到,要在接受大自然赠与的同时,必须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城市中,特别是车辆拥挤的道路、立交桥和交叉路口等这些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大量种树、栽花、种草能起到人为强化自然体系的作用,利用绿色植物特有的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功能;吸收有害物质,减轻空气污染的功能;除尘、杀菌、降温、增湿、减弱噪音、防风固沙的功能等等生态效益,应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

  (2)道路是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空间环境,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kevinLy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把构成城市意象的要素分为五类,即道路、边沿、区域、结点和标志,并指出道路作为第一构成要素往往具有主导性,其它环境要素都要沿着它布置并与它相联系。从物质构成关系来说,道路可以看作是城市的“骨架”和“血管”;从精神构成关系来说,道路又是决定人们关于城市印象的首要因素。正如《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中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街道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是城市人文精神要素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构成区域文化表象背后的灵魂要素,上海浦东的世纪大道、南京东路步行街、外滩滨江路景区、苏州观前步行街都是成功的范例。因此,加强道路建设,讲究道路空间的艺术设计,追求“骨架”与整体的平衡和谐,是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

  城市道路是现代化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城市疏散交通的重要功能,是现代化城市必备的重要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城市道路,在满通等道路使用功能外,搞好道路的绿化美化,能起到防眩光、缓解驾车疲劳、调节心情稳定情绪等作用。所以说,有良好绿化美化的园林环境和赏心悦目的道路景观,也是现代化城市道路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道路绿化就是实现这一功能的主要手段。

  乔木在街道绿化中,主要作为行道树,作用主要是夏季为行人遮荫、美化街景,因此选择品种时主要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株形整齐,观赏价值较高(或花型、叶型、果实奇特,或花色鲜艳,或花期长),最好叶秋季变色,冬季可观树形、赏枝干;

  (2)生命力强健,病虫害少,便于管理,管理费用低,花、果、枝叶无不良气味;

  (3)树木发芽早、落叶晚,适合本地区正常生长,晚秋落叶期在短时间内树叶即能落光,便于集中清扫;(4)行道树树冠整齐,分枝点足够高,主枝伸张、角度与地面不小于30度,叶片紧密,有浓荫;(5)繁殖容易,移植后易于成活和恢复生长,适宜大树移植;(6)有一定耐污染、抗烟尘的能力;(7)树木寿命较长,生长速度不太缓慢。目前在河北省唐市应用较多的有雪松、河南桧、西安桧、法桐、国槐、合欢、栾树、垂柳、馒头柳、杜仲、白蜡等。

  灌木多应用于分车带或人行道绿带(车行道的边缘与建筑红线之间的绿化带),可遮挡视线、减弱噪声等,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枝叶丰满、株形完美,花期长,花多而显露,防止过多萌孽枝过长妨碍交通;

  (2)植株无刺或少刺,叶色有变,耐修剪,在一定年限内人工修剪可控制它的树形和高矮;

  (3)繁殖容易,易于管理,能耐灰尘和路面辐射。唐山市应用较多的有大叶黄杨、金叶地被植物的选择。目前,北方大多数城市主要选择冷季型草坪作为地被植物,根据气候、温度、湿度、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草坪草种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多种低矮花灌木均可作地被应用,如棣棠等。

  一般露地花卉以宿根花卉为主,与乔灌草巧妙搭配,合理配置: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只在重点部位点缀,不宜多用。

  整齐式行道树类型:(1)乔木为主、配以草坪:高大的乔木不仅遮阴效果好,还会使人感到雄伟壮观,但较单调。

  (3)常绿乔木配以花卉、灌木、草坪、绿篱(或色块):这种形式既可四季常青,又有季相变化,是目前应用较多的形式;另外,若条件允许可多行布置,既可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绿化水平,又可大大减少噪音,这也是将来发展的方向和潮流。

  在繁忙的道路两侧设置自然式的园林道路即林荫路(具有一定宽度又与街道平行的带状绿地,其作用与街头绿地相似,有时可起到小游园的作用),尤其是居民分步相对较密集的一侧,既可方便居民自由出入林荫带散步休息(不必穿过交通繁忙的街道),又有效防止和减少车辆废气、噪音对居民的危害,这种形式在各个城市较为普遍。

  (1)满足城市道路主要功能原则。城市道路绿化主要功能是庇荫、滤尘、减弱噪声、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道路空间是提供人们生活、工作、休息、相互往来与货物流通的通道。在交通空间里,有各种不同出行目的人群,在动态的过程中观赏道路两旁的景观,产生了不同行为规律下的不同视觉特点。我们在设计道路时,须充分考虑了行车,行人的进度和视觉特点,不同速度,不同栽植方式,将路线作为视觉线形设计的对象。提高视觉质量,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具体的设计中,应以不遮挡视线为标准,同时又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譬如,在拐弯处不应种植大灌木或小乔木。又如,在隔离带的种植时,一个标准端的长度就应考虑到车速,行人速度等问题。道路绿化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遮荫、降温。四季的变化使植物的外观形态随着发生变化,尤其是落叶植物。炎炎夏日下,行车和行人需要一个宜人的交通环境,浓郁的绿荫能使人感到丝丝清凉,烦躁的心情可以得到舒缓,有利于交通安全;当叶落的时候,冬日和煦的阳光带来几分暖意。所以说ng28,植物不同的习性奉献给人们的不仅是视觉、嗅觉上的享受,还有心灵的慰藉。

  (2)道路绿化的生态原则。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是景观的灵魂。它要求植物的多层次配置,乔灌花、乔灌草的结合,分隔竖向的空间,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因此,在各路段的设计中,注重这一生态景观的体现。植物配置讲求层次美、季相美,从而达到最佳的滞尘、降温、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美化环境的作用。设计中这一原则的运用应当是尤为重要的,因为这切实的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道路绿化规划设计要有长远观点,绿化树木不应经常更换、移植。

  (3)科学性与艺术性原则。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习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的构图原理体现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即符合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的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的四大原则。因此在配置上应考虑道路长度,不同道路形式,同一条道路以不同的区块重复,以一种复现的节奏感来形成一种韵律,达到心境的平和,符合道路的景观要求。道路绿化设计与一般的绿地设计有所不同,它是动态绿化景观,要求花纹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作为街景它更要求色彩丰富,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使旅客有“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良好感觉。

  (4)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根据本地区气候、栽植地的小气候和地下环境条件选择适于在该地生长的树木,以利于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抗御自然灾害,保持较稳定的绿化成果。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强健、管理粗放的植物。例如,行道树树种选择的一般标准:①树冠冠幅大、枝叶密;②抗性强,耐瘠薄土壤、耐寒、耐寒;③寿命长;④深根性;⑤病虫害少;⑥耐修剪;⑦落果少,或没有飞絮;⑧发芽早、落叶晚。公路绿化带采用大手笔、大色块手法,植观花、观果、观叶植物,适应不同车速的不同绿化带,空间上采用层次种植,平面上简洁有序,线条流畅,强调整体性、导向性和图案性,形成舒展、开敞、明快的风貌。选择多种植物创造不同氛围,体现植物生长的多样性和植物的层次性与季相性。

  优美的城市环境,宜人的道路绿化是人们对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工细琢的园林式的道路绿化是自然景观的提炼和再现,是人工艺术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再创造,它所体现的姿态美、意境美、蕴含着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与升华,使人感到亲切、舒适、具有生命力,是衡量现代化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的标志。

  (1)调节城市小气候。让城市更加贴近自然,改善城市环境,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5)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异常脆弱,园林绿化提高之后,能够使得城市生态系统更加复杂,更加稳定。

  城市园林存在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城市生态环境更加美好,加强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所以在园林规划建设的过程当中要将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够将上面提到的城市园林的功能更好的发挥出来,体现其价值。

  各个地区气候和土壤水文条件不同,其适宜种植的花草树木的种类特点也不同。要想让城市园林更好的继续下去,就要必须以当地生态条件为基础发展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的城市园林。

  自然生态系统当中生活多样性越为复杂,其生态稳定性越强。城市园林想要长治久功的为城市提供其生态和社会价值,就必须要让其生态系统尽量稳定。那么多物种、多层次的花草树木的种植就必须要完善。

  城市园林绿化不止是道边、公园、住宅小区以及企事业单位附近的绿化,而是城市全方位立体绿化。这就要求城乡连为一体,相互补充。同时,城市园林要与城市规划、基础设置配置相适应,与整个城市全面和谐。

  跟风式的城市园林绿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城市园林的继续发展,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甚至南辕北辙造成了城市生态的破坏!

  在城市园林规划中,缺少对城市本身自然条件和基础设配置的考虑,规划过于片面,或者照搬其他城市的城市园林规划方案,使得城市园林不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3]甚至有时因为其他城市建设不得不将已建成的大片城市园林损毁,造成了极大地浪费

  一些城市园林建设过分强调外在的视觉效果,大片草坪、大面积色块、规则式园林似乎成为现代园林的代名词,许多城市竞相采用。城市园林的外部形式当然应该符合美学规律,同时也不应忽略了它的生态学原理和生物学特性。城市园林应该是一个完善的、稳定的生态系统,是一个本质和形式和谐一致的景观。

  由于对城市园林绿化的认识的不足,或者是执政者的喜好不同,很多地方舍近求远,忽视了当地气候地质水文条件,跟风式盲目引进“流行”植物品种。这些植物品种引进之后非但没有起到其应有的生态社会价值,反而成为城市的“娇贵女”,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呵护之下仍然生长不好,甚至成片死亡。

  目前各地“草坪热”愈演愈烈,据研究,同面积的乔木和草坪在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的量上分别是26.2倍和24.5倍,蒸腾水蒸气量和蒸腾吸热量分别相差22.3倍和31.2倍不仅如此,草坪易种难养,管理费用较大,种草费用每公顷一般45000-50000元,每年还要付出比种植费高2-3倍的如剪草、除杂、补种、病虫害防治和浇水等费用。同时,草坪的用水量很大,大面积种植草坪必然影响城市水资源,对于我国大部分城市缺水的现状,和现在城市节水的要求,过分发展大草坪绝不是理想的选择。[5]

  首先植物种植中的物种搭配不合理。种植密度过大,没有顾及到植物的阴阳性、干生和湿生、浅根性和深根性等生态习性,主观的将植物胡乱的堆砌在一起。在则,养护不够专业,重种植,轻养护。不顾植物本身承受能力进行修剪。不择时地进行水肥的追投,违背了植物本身的生长规律,损害了植物长势,缩短了其寿命,影响了其生态功能的发挥。另外,保护措施不够。病虫害和人为的损害屡见不鲜,而缺乏相应的保护监管补救措施。

  从政府到个人,很多地方对于城市园林的认识不够。主要体现在:一、城市园林的功能认识不清;二、城市园林的目标认识不清;三、城市园林的建设方法不清;四、城市园林的保护措施不清。

  不少城市由于对城市林业的重要性和目的性认识不够,资金投入上不够或者片面的将资金使用在了美化和引进植物新品种上,造成了资金的使用不合理。

  城市园林想要健康长远的发展,体现其应有的价值,专业的人才团队是根本,专业的管理部门是保障。不论是规划还是具体的建设执行,没有了专业的人才进行专业的指导,城市园林的建设就容易出问题。所以,在城市园林建设上要人才先行!

  城市园林绿化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集社会、经济、技术、自然条件为一体。不同的城市其气候、地质、水文条件的不同,文化和经济定位的不同,其植被物种的选择,区域的划分都会不同,所以城市园林的规划必须要立足于城市本身的特点,将自然条件、城市整体规划、城市当前基础设置配置、城市本身技术条件等充分考虑,制定相应的短期、中期、长期的科学稳定的规划。[6]

  规划应该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风格,经济合理”,充分利用当地特定的生态特点,开发当地植物品种优势,科学而慎重引入适宜当地生态条件的植物。提高植物的配置水平,丰富城市园林的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空间占用多样性。

  同时,园林绿化的规划应该将重点放在其生态价值和生态合理性上,而不能片面的追求观赏的美观。

  在种植养护过程当中要对植物本身进行适应性、生长发育规律,进行研究。依照其自然规律进行最佳的水肥追加。同时尽量的减少人为的干扰,尽量减少修剪,还原城市园林为近自然森林的特点。如此以来不但其生态价值能够最大化的体现,人地和谐自然更加的体现,同时还能够降低管理养护成本。

  校园是育人场所,存在于校园的景观应该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设计者必须要根据一定时期学校的教育目标和社会价值观而赋予其一定的教育意义和价值观,使学生在校园中通过自身对景观的理解,结合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自觉自发地影响学生本人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因此校园文化是具有某种规范力量及潜在的教育功能,能使学生领会它所提供的信息的景观形态。这就进一步说明了发展校园文化景观的重要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闻其臭”。可见环境对人影响的重要性,好的环境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相反,恶劣的环境则往往使人形成坏的行为习惯,不利于人们高尚品质的培养。校园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是专门用来教书育人的场所,其使用主体是在校学生,因此,其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1.1教育和传承文化功能。大学校园本身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它是接受高等教育和从事学术研究的场所,是传播知识、教书育人的载体[1]。因此,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对学生都会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首任校长大卫·乔丹曾经说过:“那些长廊和庄重的柱子,那一排排棕榈树,都将对学生起着一份教育作用,实实在在地和化学实验室一样……这座庭院中的每一块石头都在进行着教育。[2]”特别是校园文化景观,它赋予了校园景观更多的文化内涵,包括传统的教育理念,求学精神,道德、价值观等都通过校园绿地景观文化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它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形成,高尚人格的塑造都起到了引导性的决定作用。另外,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校的成长印迹,往往是通过物化的设计来阐述和展现的,以象征性和激励性的校园景观、建筑、雕塑等各种园林要素来体现,致力于熏陶、引导和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创造能力。此外,校园文化景观积淀着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显示在校园空间中,反映出一定群体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蕴藏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

  1.2美育功能。中国古代既有“则圣地”、“依山林”,选择“文物荟萃”的地方作为治学的理想场所的传统,它不但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而且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拓宽人们的思维,激发人们创造的灵感,使人们达到忘我境界专心治学。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可连柯认为:理想的学校应是校舍阳光充分,……实验室、图书馆整洁优美,各个房间要有美的装饰、鲜花、壁画等,使人得到艺术的熏陶[3],可见校园环境对学生审美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特别是校园里精心设计的文化景点,用心配置的带有文化底蕴的植物群落无不给人一种优美、舒适的感觉,促进人们形成积极的审美心理态势,从而不断提高学校师生的审美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

  1.3激励调节功能。校园文化景观承载了一个学校特有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一个学校的个性,同时也反映着一个学校的校园精神,能够激励校园主体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意志力,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此外,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有助于消除师生紧张、疲劳的情绪,放松身体、愉悦心情,让人们在不经意间享受美的感染。

  1.4价值导向功能。价值导向也叫价值取向,指的是校园文化景观通过自身各种文化要素集中、一致的作用,对校园整体和校园个人的价值与行为倾向产生引导作用,使之符合学校所确定的目标[4]。《诗经.序》中有“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之说,表达是对于人的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景观就像诗一样发挥着“风以化之”的作用。

  1.5凝聚功能。校园文化景观的凝聚功能是指,通过他所反映出来的校园精神、价值取向、文化内涵得到校园主体全校师生的认同,并在他们之间产生一种合力,促使他们建立起一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达成对真理的共识与追求,从而使校园个体的信念和行为同校园整体的方向一致,形成稳定的文化氛围,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大学是微缩的城市,它也是一个小型的生活环境[5],所以它也应包含一定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惯性”作用,这种惯性是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它本身就具有延续和继承发扬的价值。所以校园文化应是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渗透交融。它既折射过去,有反映当代,还预示未来。校园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师生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心理状态及交流等方面,具体可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水平的外在标志,主要包括物质生活资料,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外部标志。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校园文化的关键,它是隐形的、深层次的、有形的和无形的结合。它包括校园文化观念、历史传统、政治等为校园大多数主体认可、遵循的共同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和生活信念等内容。校园景观是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精神文化。了解校园文化的内容对校园个性化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使我们在设计中更准确地实现个性景观的价值,体现校园景观特色。

  校园丰富的特有的文化内涵是学校的财富,而怎样去将它们表现出来,发挥出它特有的价值,主要有以下四种依据:大学精神、办学性质和办学特点、大学历史、办学地点的自然地质特征和区域文化的特性。只要有依据,就会有方向的去设计,更好的体现出校园的文化。

  3.1建筑文化。建筑是无声的诗,也是有形的画。蕴涵着人文、艺术、科学精神的校园建筑ng28,是传播文明、养成道德的生动教科书。通过建筑这一特定的载体表现出来的文化即建筑文化[5]。这种建筑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典型的大学校园建筑物文化,能使人一踏进校园便可以明显的感受它的影响和气势,生活在其中能深刻的体会到大学的气氛、大学的使命,甚至大学的价值和精神。

  3.1.1校门文化。校门,它是一所大学的“门面”,是大学形象的重要代表,也是人们认识大学的重要窗口。目前各所大学都在学校的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特点及其内涵。为了体现自身的特点,学校校门的设计在创意和处理上花费了很大的功夫,为力求使自己的校门更独特,更能体现出自己的办学理念。

  例如清华大学的二校门,它位于清华大学东西主干道中央路北,是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牌坊”式建筑,门楣上书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无论远望还是近视,校门造型精美,线条流畅,外形挺拔清丽又不失巍峨庄重,在背后两颗古柏的衬托下更显得美丽。它不仅仅是清华大学的鲜明标志性建筑,更是清华大学日新月异发展和飞跃的见证,还是长期以来清华师生勤奋求实、“行胜于言”之品格的象征,体现学校的悠久历史和它的历史的厚重。

  3.1.2校园建筑文化。校园建筑可以分为新建筑和老建筑。新建筑代表着学校新的发展、新的希望;老建筑是大学的历史的积淀,是校园的文化传承,是我们与过去的校园联系沟通的重要渠道,是维系学校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例如东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是建于1931年的大礼堂,庄严雄伟,外部用青铜薄板覆盖,在灰色的建筑主体映衬下,显得分外耀眼,虽历经百年,依然承载直立式的凝重和建筑的经典。各百年名校的建筑都保留的古老的建筑,如梁思成先生设计的四川大学行政楼,中国海洋大学具有西洋风格的校园建筑群等,这些都承载者各校的发展历程。随着时光流逝,建筑老去,凝结在校园建筑之上的校园文化随着年代的久远而越加突出,让人探寻其中,感受历史文化的伟大。

  3.2植物文化。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人类植物造园的历史进程中,许多植物被赋予人的性格,承载了文化的内涵。如传统的中国园林中,常将松竹梅配置在一起,他们被誉为“岁寒三友”,人们看见它们,就会想到松的坚贞、竹的虚心及梅的高洁;还有梅兰竹菊四君子,兰花高雅,迎霜怒放,寓意具有高尚的节操;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银杏树金秋来临英姿飒爽,催人奋发向上等等[7]。大学校园中不同的植物的配置,除了营造出一个安静读书与思考交流的户外空间外,其本身具有的深厚植物文化也营造出一种不同的校园文化氛围。

  3.2.1植物主题园。主题鲜明的专类花园和主题园是各个大学常见的植物景观。各类园巧妙地运用障景、对景和借景等不同的造景手法,采纳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衬托与对比等美学原则,熟练的掌握植物生长过程中形态的变化,合理地配置植物,构思理想的文化空间。如华中农业大学中的“求是园”时时提醒学生对科学求实地态度。“拙园”告诫学生勤能补拙,需勤奋学习。

  3.2.2 古树名木。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见证和活的文物,是学校发展的年轮和文明进步的载体,彰显着学校特有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东南大学古木“六朝松”,相传是六朝时梁武帝亲手栽植,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被称为精神的象征,深受全体师生的共同喜爱。它成为维系东南学子的情结,也是古城南京的绿色瑰宝。

  3.2.3校花、校树。在许多的高校中,他们根据学校的历史,办学的理念,办学的目标而确定校树、校花。它们大多树姿优美,观赏期长,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性,能体现学校育人目标,展现学校风貌。山水明德,花木移性,校树校花作为学校的特色植物景观,既符合高校师生员工的追求清远、高雅情致的需要,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师生性情,树立向上的人生观[8]。

  3.3艺术文化。艺术文化指的是通过人工建造的园林小品、雕塑、及各项设施组成的景观体现的文化。它的景观包括小品、雕塑、水景、假山等为美化环境而设计的“艺术品”。

  3.3.1园林小品。园林小品是园林中提供休息、装饰、照明、展示和为园林管理既方便游人的小型建筑设施。它们一般没有内部空间,体量小巧,造型别致。园林小品在园林 塑造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既能美化环境、丰富园趣,为游人文化休息和公共活动的方便,又能使人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良好的教益,在园林建设中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

  3.3.2雕塑。雕塑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它们应用广泛立意悠远,既点缀环境,丰富了景观,又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景观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它反映时代精神和地域文化的特征,是各个时代文明的产物。浓缩着历史的校内雕塑和人文景观,是学校的传统和精神的示范与延续。

  例如安康学院图书馆前的雕塑“沈氏三贤”,他们三兄弟“五四”时期积极倡导新文化,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就激励着我们要不断的创新,不断地发展新思路。

  3.3.3碑刻。纪念碑是各个大学中最能反映学校悠久历史,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重大历史题材的建筑小品。自古以来,人类以各种方式对认为有意义的事件做某种纪念,纪念碑就是人们用建筑这一物质手段已达到精神上的纪念。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不同的纪念主题,有历史名人纪念碑,有校训碑等等,都以不同的主题纪念和传承先辈求学的精神。

  3.3.4石景。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这就体现出石在造景中的重要作用。在大学中景石除了造景作用,还有特殊作用—传播校园文明。它们有的刻上学校校训,如清华大学校训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人民大学校训石“实事求是”等等,时时刻刻提醒本校师生毋忘校之根本。有的镌刻各类至理名言,让各种修身厚德的名人名言时刻警示自己,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尚的精神品格。

  安康学院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的安康市区,学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弘扬“笃学、尚行、励志、创新”的校训以及优良的校风和浓厚学风孕育出一代代的精英人才。它所具有的文化内容有:丰富的地形空间、优美秀丽的秦巴山风情、学校发展的历史进程、安康特有的植物树种、安康的风土文脉、安康学院校训以及所具有的特色文化等等,这些都可以很好的表现出安康学院的特色的文化特点及历史积淀。

  学院总的构思是以中国特有的文书工具,即文房四宝“笔、磨、纸、砚”为载体,再结合中国传统的造景手法,营造出具有意境的山水人文园林,体现出了传统的文化色彩。

  4.1入口及广场的文化设计。安康学院新校区有东、北两个大门,位于安康大道上。北门为校园的礼仪广场,即为整个校园对外展示形象的窗口。60米宽的景观路线,烘托出一种校园礼仪空间的大度与宽广的胸怀。而东门为校园的侧门,主要以大树景观设计为主,体现出一种含蓄美与生态美。

  在这次广场设计中,体现出了古典的文学气息,如入口处的书香春秋广场,让人感到一种求知的氛围,同时在中间的平台上设计有反映安康学院历史文化的浮雕,造型宛如展开的书卷,烘托校园的文化气氛,意为“开卷有益”。再往上是校训石“笃学、尚行、励志、创新”,时时刻刻在提醒每一个学生谨记校训,艰苦奋斗,不断创新;汇知广场以圆形的形式展开,一层层的同心圆寓意该地是知识汇聚的地方;沉思空间广场,位于图书馆前,采用方方正正的形式处理,与汇知广场呼应,天圆地方的理念。中央设计有雕塑一尊:沉思者。环境与雕塑都给人提供一个素净、雅致的沉思空间;才艺广场,理性与浪漫并存 。采用简洁的设计手法,大弧线层层跌落的草台阶成为最生态的看台,圆形的表演舞台临水而建,更有利于才艺的表现。一圈圈的同心圆更强化了整个广场的向心力。

  以上的设计不仅为全体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而且它们所体现出的文化精神也在无形中教育熏陶着学生。

  4.2.1傲霜园、澹泊园、秋爽园和清雅园。庭院的设计有傲霜园、澹泊园、秋爽园和清雅园,它们分别以梅、兰、菊、竹[9]为各园的主题植物。并搭配其他的植物,构成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景。

  梅兰竹菊自古就被人们誉称为“华中四君子”,几千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象征着高尚的人格和品行。在古代,一些文人雅士常常把这几种植物种植在自家周围以自喻,以示自己追求高雅的生活,有着高尚的风格和修养。

  对于剪雪裁冰、耐寒傲冷的梅。于老于嫩枝之间,开些小花,疏影潇洒,冷香四溢,煞是清韵高洁,让人有脱俗之念。

  “兰生幽谷,无人自芳[10]”,据传孔子称之为王者之香。历来也被人们当作高洁、典雅的象征。

  ,当然要数陶渊明的偏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1]”,悠哉其乐。淡泊清华,凌霜自傲,自蕴情致。

  竹,劲节清高,洒风弄月。例如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满图皆节,仅数片叶,坚韧挺拔,气势冲霄,很具节操和傲岸,被视为高风亮节、做人之楷模。

  4.2.2在宿舍楼的小空间中设计了百树园、春诵园、夏弦园。百树园又设计两个景点绿叶广场、只争朝曦。绿叶代表着生命生长,其中让人遐想未来。只争朝曦,时光流水,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就时刻提醒学生时间的宝贵,要抓紧时间好好学习。

  春诵园、夏弦园,只口诵的叫“诵”,用乐器配合的叫“弦”,这不仅利于学生平时的娱乐休息,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安静的学习区,感受到生命的生长,体验一种生命的文化。

  4.2.3艺术交流区的嘉实园。由于地势的原因,设有园路,犹如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在大树的根部设计有几颗古树,是来自老校区的,犹如生命之树,作为老校区的一种传承,寓意新校区将秉承老校区的办学宗旨,使新校区茁壮成长。

  4.3道路景观文化。在新校区的道路设计中,传承安康学院的历史文化,分别命名主干道为笃学路、尚行路、励志路、创新路、春蚕路。分别种植七叶树、马褂树、栾树、香樟、杜英,构成不同的风景线。当学生走在道路上时,不仅可以欣赏沿途的美景,而且又在无形中教育学生笃学、尚行、励志、创新,像春蚕一样默默耕耘,结出最华丽的蚕丝。这无形的文化对于学生的教育有一种潜在的推动力,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和无形的精神文化。

  4.4水体景观文化。古人称水是园林的“血液”、“灵魂”,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古代老子说过:“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12]”孔子对水也有很高的评价,认为水是有德、有义、有勇、为善、循理、智慧而公平的。[13]在新校区的设计中,整个水体的立意取之中国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砚月湖由于形状像弯月而得此名。上面有一座钢架拉索桥。桥的柱子为一支笔的形状,整个校园的山水都在这支笔下恣意,山水相依。犹如大师画出的一幅动人的水墨山水画卷。湖中心设有一喷泉,同时岸边放置一龙舟,与安康的汉水文化相呼应。

  水面上建有挥墨桥和爱莲桥。挥墨桥为连接艺术楼与教学楼的主要通道。因此结合创意独特的艺术楼,以笔和墨为载体,犹如神笔在天际划过的彩虹,增添一种文化底蕴。爱莲桥取之北宋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桥边栽有满池荷花。十面荷风清香宜人。当学生走在桥上,便可体会荷的高洁,也可体会《荷塘月色》中描绘的那种意境,提高人的修养。

  再看水的源泉—溯本追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位于学术交流中心的东侧,采用12块高低错落的景观石柱,象征这安康学院的12个系。汩汩的泉水由顶部冒出,寓意安康学院的发展源远流长。

  美丽的水景不仅仅给予学生美的享受,而且在实际中也给予他们教育。水,万物之灵魂,给学生带来不同的熏陶和享受,触发他们对人生的思考。

  以上就是安康学院新校区的景观文化设计,将安康学院的校训、历史发展、学院的组成以及文化特色基本都体现出来了。由此可以看出现在的大学都越来越注意对学生精神方面教育,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大学校园景观文化的建设实践重在培育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个性鲜明的校园人文景观,以激发、教化和启迪学生。优美而整洁的人文景观, 可以陶冶学生、培育学生、启发学生、感染学生, 使学生在欣赏中净化, 在激动中感悟, 在陶醉中升华, 在润物无言、寓教于乐之中潜移默化。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它需要有锲而不舍、薪火传承的精神,它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它对整个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其建设状况, 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大学校园文化的质量和整体水平, 这点应该成为每个大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重视。这也说明校园景观文化设计将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会有很大的发展趋势。

  [1]卓德雄.高校校园规划之我见[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3,1(4).

  [2]周江评.走进21世纪:一流大学内涵与校园文化建设目标[J].华中建筑,2000,(03);134-135.

  [4]寿韬.大学校园文化的设计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10.

  [6]阮宇翔,吴浩翔.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校建筑文化教育[J].高等建筑教育;2001,04.

  [7]杨先芬.花卉文化与园林鉴赏[M].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4,10.

  [8]庄夏珍.中学校园植物文化性设计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9]李先源.观赏植物园[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9.

  [10]陈维东,邵玉铮.中华梅兰竹菊诗词选.兰[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1.1.1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河道绿化最明显的作用是可以增加城市绿地覆盖范围。城市绿地对城市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例如净化空气、减少噪音污染、给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等。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城市用地紧缺,建设者很少把有限的土地用来完善城市绿化建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高度关注城市河流两岸的绿地建设。

  1.1.2丰富城市景观。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城市景观的要求越来越高,丰富多彩的景观建设是城市稳定发展的保证,与钢筋、水泥建设起来的城市景观相比,人们更加青睐有绿色植物建设起来的景观。

  城市生活节奏快,人们很少有机会近距离地亲近大自然。河道景观建设不仅可以保障城市建设环境,为城市提供丰富的景物参观点,还可以使忙碌中的居民亲近大自然,使城市居民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河道绿化景观设计首先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同地区河道水土条件不尽相同,河道绿地设计者需要充分考虑河道地区的水土情况,选取适合当地水土的植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是在当地选取绿化植物,不仅能够保障植物的存活率,还便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因地制宜的原则还要求绿地植物需要与周围现有的景观相协调,设计者可以通过植物的颜色、线条以及形态来充分发挥植物的自然美。

  河道绿化还应该考虑到河道交通与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河道景观必须是在保证河道交通正常运作的前提下进行施工建设,坚持河道交通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原则是河道作业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

  河道景观设计还需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河流是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绿地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环境,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上,设计者还应该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需要,植物种植应该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相协调,将河道绿色植物的效益最大化。2.4多目标同时治理的原则河道绿化景观设计还应该坚持多目标同时治理的原则。绿色景观设计不仅是为了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丰富城市景观,还要净化水质、保持水土,降低洪涝灾害。因此,设计者在设计河道景观时,要始终坚持把绿色植物的功能作用发挥到最大。

  重庆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城市光照充足,因为受季风影响降水多,而且是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所以,水源充足,土壤以红壤和水稻土为主。这些地理因素直接影响到重庆市河道景观的设计工作,因此,设计者有效结合当地地理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完善河道绿色景观设计工作。

  3.1.1防浪林植物的选择要求。由于河道地势比较低,遇上汛期植物很容易被水淹没,因此,防浪林的植物必须有较强的耐水性,例如比较适合西南地区生长的柳树、杨树等。据有关资料显示:柳树在可以水里持续浸泡冲刷2个月左右,顺推之后依旧可以正常生长。因此,柳树和杨树可以作为西南地区河道防浪林的最佳选择。

  3.1.2堤坡植物的选择要求。堤坡植物不仅可以起到美化河道的作用,还是固定堤坝、保持堤坝水土的有效保证。堤坡绿化植物的选择应该以草坪为主,比较适合西南地区绿化使用的草坪有四叶草、狗牙根等,这些植物根须发达,不仅可以有效保持堤坝水土,还有利于方便绿化管理者的管理工作。另外,堤坝上还可以种植经济作物,不仅可以美化环境、保持水土,还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获得经济效益

  绿化植物选取好后,设计者应该对河道两岸的距离进行实地考察,河道两侧一般要单独种植一排绿色植物,植物的种植点离河岸至少要有1m的距离,这样不仅美观大方,还有利于保障河道交通安全。假如河道两岸留土距离较大时,可以采取不同植物交差种植的方法,例如,河岸距离较大,可以种植2排植物,可以将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交替种植,保证河道一年四季都有绿色植物的生长。另外,河道植物还需要与河道两岸的城市环境相协调,以具有观赏性的植物或者是灌木花卉为最佳选择。

  河道绿化景观设计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有效降低城市外环线噪音污染,应该在河道绿化带最靠外的地方种植高大的植物为背景树,适合重庆市水土的高大植物有水杉、广玉兰等,这些植物不仅可以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还能有效减少城市噪音污染。另外,背景树的选择上还应该考虑树木的季节性变化,不能全部种植落叶植物或者是颜色单一的绿色植物,多种颜色相呼应,不仅能增加河道绿化带的美感,还可以增加城市建设的知名度,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

  天然的色彩能够缓解居民的生活压力。植物的天然色彩是非常丰富的,有的植物颜色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有的植物可以散发出清香;有的植物可以给人带来清新向上的感觉,因此,河道绿化景观设计者应该从人们的视觉和心理上,对河道植物的种植作出合理安排。例如,河道两岸可以种植花卉,花卉散发的清香不仅可以产生观赏的美感,还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另外,设计者还可以选择果木植物种植,果木植物开花可以供欣赏,结的果子还可以供人品尝,不仅可以起到美化作用,还可以增添景观的欣赏乐趣。最后,在设计时,还应该考虑到花卉植物的季节性变化,有些植物在秋天的时候树叶变得金黄,例如银杏树;有些植物一年四季常青,例如桂花树,桂花种类繁多,很适合西南地区河道绿化景观的选择。

  河道绿化景观植物必然少不了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的主要作用是净化水质。城市河道污染严重,水中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对河流的生态平衡造成了很大影响。种植水生植物不仅可以丰富河道绿化景观,还是解决河道污染的关键。在实际施工中,可以选择种植生命力顽强的睡莲、水生美人蕉等植物,这些植物在视觉效果上不仅美观大方,还可以给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提供方便。另外,水生植物的种植还应该坚持挺水植物与浮水植物交错种植的原则,不仅丰富了单调的水平面,还有助于植物的生长,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河道绿化带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狭长,这就需要设计者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在河道绿化带的设计上坚持层次分明的原则。假如河道全线由西至东逐渐变窄,河道前景的植物层次也应该由西至东从单层变为双层,再根据河道两岸的宽度依次增加种植层数。另外,层次分明还需要设计好植物的搭配效果,一层一层之间应该坚持和谐美观的原则,不能因为植物层次太多而胡乱搭配种植植物。最后,河道东段较宽,一般种植乔木、花灌木、地被植物;西段河道较窄,种植小灌木与花灌木植物比较合适。

  景观小品虽然灵活性不强,但是在河道绿化景观设计中还是能起到很大的观赏作用。景观设计时,可以在河岸的绿化带中空置出一条蜿蜒曲折的小道,时而靠近岸边、时而曲折到灌木丛中,小道的路线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观赏者的心理,路线安排上可以使观赏者每走一步就发现新鲜的景物,不仅可以起到保护河道景观的作用,还能提高人们对河道景观的欣赏兴趣。为了增加景观的趣味性,还可以在河道两岸建立一些小品雕塑,雕塑的选择可以根据城市的需求设定,例如人物雕塑、动物雕塑、实物模型等,使简单的河道瞬间色彩化、生活化,让城市居民深切地感受到绿化景观的作用。

  1.3专业性在园林绿化种植工程中,施工的后期养护和季节性都对专业性具有很高的要求,而在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巨大影响。因此,在种植反季植物时,必须重视对植物的培训和试验,避免施工过程里发生植物不能适应自然环境或是土壤。而苗木在种植之后还需要一个养护的过程,必须对苗木进行精心的维护和修理,以保证种植的植物能够自然生长,并提高存活率。

  如今不仅要求园林绿化能够平衡生态、完善环境,更要求园林绿化能够成为优秀的艺术品,带给人们视觉和心灵共同的享受。然而,与世界上的发达城市比较,我国的园林绿化比较落后。人均公共的绿地面积、城市的绿地率以及绿化覆盖率都比较低,而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普遍偏低。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的城市建设步入进生态环境的建设阶段,使得园林绿化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而在居民区绿化、道路绿化和广场绿化等项目的施工过程里,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3.1种植场地的准备植被草坪厚度应该在二十厘米以上,在种植之前要先进性除杂的工作,清除各种杂物以及草根,还需对土壤实行深翻细耙。一定要先保证植物土壤没有污染物和建筑垃圾,如若有,必须将土壤变为适合植物生长的土质。

  3.2杂草的处理处理杂草通常是使用人工方法和化学药剂等来进行除草的工作。最常用的药剂有五氯酚钠、草甘膦和二甲四氯等,这些药剂对一年或多年生长出的杂草祛除效果较好,然而在药剂的使用时,必须注意药剂的注意事项和使用量。

  3.3施肥肥料是促进植物成长的重要营养物质,提高土壤肥力需使用到有机肥,放入到土壤中作为底肥,用以保证土壤长效性。通常每一千平方米的复合肥不能少于一百多斤。在施肥的过程中,需确保土壤肥料的均匀,操作的具体方法就是将施肥土壤划分为若干的区域,在每一区域都播种肥料,之后将肥料翻耕并混合均匀,保证成坪之后植物的长势一致。而对于膨胀土,最佳的改良方法就是使用饼肥和谷壳等有机肥来混入到土壤中,确保每平方米土壤中具有两到三斤有机肥,从而改良土壤的结构。为了达到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应在每平方米的土壤中加50到70g的复合肥。

  4.1种植场地的整理园林绿化的种植要严格的根据设计和施工规范,来进行具体的施工。在种植前,需对场地进行彻底的清理,在种植穴位中放入三斤左右的有机肥,并盖上厚重的植物土。树木的种植地点需根据绿化施工的图纸来设计确定,而土壤的底部需水平,坑壁需垂直,开挖需统一有序。其中,其准点要使用经纬仪来进行定位,以此同时要把标志桩也确定好,最后从基准点来结合绳尺的放样。

  4.2苗木栽植的方法树苗栽植要按照植物本身的栽植时间来确定,比如说落叶类乔灌木,种植最佳的时间是秋冬季;而常绿类乔灌木,最佳的种植时间是春秋。假如从工期考虑需要作出调整的,则必须重视好后期养护的工作。在栽植树苗之前要对树苗整体进行修理,包括清除病虫树枝、疏枝打叶、清除并生枝和交叉枝。在检查种植穴能否达标时,色带莫纹造型要按照设计要求来定点定位。树苗在栽植时,放入到树穴中是应该以自然的形态来散开的,土壤填至到三分之一处时,轻轻地提起树干之后左右的摇动一下,其目的是使土壤松散,之后再继续填土。如若出现大土块或回填土,在使用前一定要进行土壤的打碎工作,在没有打碎之前,不允许进行回填工作。在栽植带土球树苗时,要将带土球树苗放置到栽植穴的正中间,之后进行填土,填土前要将土球捆绑物进行清除。在对模纹灌木进行栽植时,要适当地增加建植地高度,并逐株的进行种植,踏实之后,最后再浇水。

  5.1栽植时间植物的栽植工作必须遵循植物的生长规律,一般来说,落叶植物的移载最好能够在隔年的春天发芽,假如是反季的植物需注意带上土坨,还需注意枝叶修建和浇水次数。而对花草种植时,要对花草栽植的条件和花草实际的境况进行了解,才能有效保障花草的成活率,并根据种植的规范来进行栽植工作。

  5.2植物配置在进行植物的配置时,需考虑到的因素有:配置的各种植物是否协调、是否符合所建园林的意境以及色彩搭配,与园林是否整体协调等。单体的植物配置需注重轻微重叠,而不同类型植物的搭配需注重比例的平衡,使得衔接起来的视觉效果能够完全融入到整体的园林环境中去。其次,土壤的改造需适应植物的生长,还有夏天植物和冬天植物间色彩的协调搭配。

  5.3植物造景现在植物造景的技术有很多,使用最多的技术有:植物线条、美感、色彩和形体,这些都将作为植物造景的基础,也是由植物本身条件来决定的,就像藤木、草木和乔木等植物。植物能够用来表现景观创造的艺术,其中植物群的相互衬托、地形改造和空间分割能够为景观艺术的创造提高有力的条件。而园林绿地的构建方法是把树群、花群与树丛进行合理的创意和组合,然而前提是选择出适合的植物,能够和园林环境相协调,最终把美化环境和观赏相融合。因此,合格的园林绿化种植的施工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栽植的技术,而且还需具有优秀的审美意识。

  对变电站给水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时,必须要严格遵照给水设计规范中相关技术指标。事实上,给水系统中的主要流量类型包括居民生活运水、工业企业生产用水、消防用水、绿化用水、公共设施用水和未预见水量等,用水来源是市政给水管网或地下水加压所提供的清洁水资源。为实现绿色智能变电站供水方案,我们可以根据节水性优化设计原则,对生活污水、生产污水进行物理和化学净化处理,将其用作绿化用水,从根本上降低变电站区情节水资源的综合使用量。比如本人曾参与某220kV户外GIS变电站给水系统优化设计工作,其设计用水量主要包括生活用水、绿化用水、未预见用水量等,工业用水、公共设施用水相对较小,此处不作考虑,而消防用水为一次性用水,可不计入设计用水量中,变电站内绿化用水量最大,占总用水量64.39%。为有效减少该变电站区清洁水使用量,经讨论决定尽可能降低绿化用水量,除了变电站区内绿化尽可能选择养护少、耐气候性的植物,还应釆取合理工艺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经处理后的水用作绿化用水,有效减少清洁水源的使用量。经长时间分析统计可知,站区清洁水使用量已减少到常规用水量的84.3%,在户内GIS布置变电站,由于站区面积较小、站内绿化面积较小,清洁水使用量还望减少到常规用水量的72%以下。由此可知,对变电站给水系统的优化和实现中水回用对变电站的经济效益、环境保护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变电站排放的废水主要是含油废水和生活污水,含油废水常产生于重大事故中,如主变电站发生火灾等,但由于变电站重大事故较少发生,且我国目前许多变电站都会设有事故油地实现油水分离,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含油废水对变电站区环境污染影响较小。目前,变电站排放出的废水主要是生活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水方向主要有2处,即城市污水管网和变电站外附近自然水体,一般变电站会选择近期排至站外自然水体、远期排至城市污水管网的排水方式。变电站在选址时,为尽量少占经济效益较高的地段,常常会选择设置城市周边或偏远地区,这些地方一般欠缺完善的市政污水管网,因此,变电站内污水一般是与雨水合流排至附近自然水体,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周边环境。立足于节能减排理念,绿色变电站排水工程设计可以摒弃传统的污水外排形式,对站内生活污水进行合理净化,使之在变电站内实现有效循环。由于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具有较好可生活性,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生物降解,以净化水质。除此以外,为实现绿色智能变电站的排水系统优化设计,设计变电站排水系统时应尽量占用较少空间、提高水处理质量、注重养护管理方便,若选用传统的传统钢筋混凝土构筑物进行污水处理,必然无法满足处理要求。因此,在设计该变电站排水系统时采用技术成熟的地埋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处理生活污水。该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能将氧化池、沉淀池、污泥消化池、消毒池集于一身,只需在实际工程中配套设计相应的污水调节池、集水井和控制系统则可实现生活污水在变电站内的有效循环。经地埋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后的水质能达到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可用作绿化用水’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清洁水使用量,还可以尽量避免生活污水排至变电站外对环境造成污染,真正实现绿色智能变电站的节能减排目的。

  绿色变电站给排水系统管道管材必须遵循合理性、适宜性原则,我国当前对变电站给排水系统管材的选择欠缺统一的标准,给排水设计人员在选择管道管材时随意性较大,像铸铁管、混凝土管等耐腐蚀性差、自重大的管道仍被广泛应用于设计中。对此,绿色智能变电站给排水系统对管道管材提出更髙要求,不仅要求给排水系统管材要符合安全卫生标准,还必须考虑管道管材是否安装使用方便、是否环保经济。近年来,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已研制出环保经济、安装方便的环保型管材,如硬聚氯乙烯管材、交联聚乙烯管材、铝塑复合管材、无规共聚聚丙烯管材等新型环保型管材,因此,我们在设计绿色智能变电站给排水系统时应根据工程实际状况合理选择管道管材,实现变电站的节能降耗、绿色环保,为我国社会经济提供可靠保障》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探索绿色智能变电站给排水系统优化设计方案,在给排水系统设计中积极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机械设备和设计理念,探索更多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经济可靠的给排水系统设计方案,促进绿色智能变电站给排水系统设计朝着可持续方向蓬勃发展,保证工程建设项目能顺利保质保量地完成,确保我国今后能安全稳定地发展。

  绿色变电站以节能环保、高效和谐为管理目标,所以给排水系统要体现节水节能,不仅要做到给排水系统的合理规划,还应合理选择节水节能器具,如节水型冲洗水箱、太阳能热水器等,真正实现绿色变电站的节能降耗。

  南京机场高速公路被誉为“省门第一路”,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交通六大重点工程之一,也是江苏省的标志性工程和禄口国际机场的重要配套工程。该工程北起南京绕城公路花神庙,南迄禄口国际机场,全长28.75km,按六车道规划、四车道标准实施,路基顶宽26m,行车道宽2×7.5m,中央分隔带宽3m,硬路肩宽2×2.5m;设计车速120km/h,桥涵设计荷载汽—超20、挂—120。全线设互通式立交四处、服务区一处、收费站一处。该工程于1995年6月28日正式开工,经建设者两年的艰苦奋斗,已于1997年6月28日胜利建成通车。在建设过程中,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在视察时多次指示,要把南京机场高速公路的绿化搞好,把机场高速公路建成“郁郁葱葱的林荫大道”及“绿色和鲜花的海洋”。

  南京机场高速公路位于南京市以南、秦淮河以西,凤凰山、将军山以东,属宁镇低山丘陵区。该区东接长江三角洲平原,西连安徽丘陵岗地,呈东南低西北高之势。沿线附近有翠屏山、牛首山、方山等,地形起伏较明显。本线路沿秦淮河谷平原,地势低平,地面水系较多,地表水蚀严重,形成沟岗相间的的波状地形景观,地面标高在6~12m之间。

  沿线水文地质条件较好,地下水位随地形高低而变,一般为1.0~3.0m,部分路段地势低洼,土层含水量较高。土质多为冲积亚粘土,土层厚1~4m,pH值5.5~6.5,土壤肥力一般。

  本路段属北温带区域内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度15℃,年平均最高气温32.3℃,全年以7~8月最热,极端最高气温43℃(1943年),年平均最低气温-1.5℃,极端最低气温-14℃(1955年),最大冻土深度9~10cm,无霜期230d。年平均降水量1124mm,降水日124d,雨季多在6~8月,雨量占全年50%以上,常年主导风为东北风。

  南京机场高速公路是江苏对外开放、迎接国内外和省内外宾客的重要窗口ng28。在绿化设计中力求反映江苏特色、时代风貌、省会南京市现代化气息,并结合高速公路车速快、车流量大、车型以客车和轿车为主、运量以客运为主的特点,绿化应突出景观、生态效益,满足高速公路绿化功能的需要,贯彻“四季常绿、三季有花、错落有致、色彩丰富、简洁明快大气势”的设计原则,达到稳定边坡、遮光防眩、诱导视线、改善环境的目的,为驾乘人员提供优美、舒适、安全的外部环境。使旅客有“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良好感觉。

  在设计过程中,除把南京机场高速公路的中央分隔带、路基路堑边坡、预留绿化带、互通立交、服务区和收费站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外,并根据功能和服务对象的不同也随之而变,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达统一。主线绿化采用远乔木、中灌木、全花草的布置手法,大分段间隔逐步过渡,形成连续不断、动中有变的“绿色长廊”。四处立交和服务区、收费站以大片常绿、半常绿草坪为基调,以简洁图案和少量植物造景来点缀。路基路堑边坡以铺植固着性好的草坪为主,达到稳定边坡、防止冲刷、绿化美化的作用。

  中央分隔带绿化的是遮光防眩、诱导视线和改善景观。由于中央分隔带土层薄、立地条件差,防眩树种应选择抗逆性强、枝叶浓密、常绿的蜀桧,按防眩效果和景观要求,蜀桧控制高度为1.6m为宜,单行株距2.0~3.0m,蓬径50cm中央分隔带的地表绿化,从美化路容和改善小气候出发,则应以铺草坪和植地被物为主,使地表得以有效覆盖,防止土层污染路面,达到保湿效果。选用常绿草坪矮生高羊茅(品种有碧西、圣

  南多等)满铺;地被物选择月季、丝兰、茶花、栀子花、矮生大花美人蕉等花灌木,各品种布置按中央分隔带自然分段,蜀桧间对称栽植(见图2)。

  从中央分隔带绿化整体效果来看,该配置方式满足行车安全要求,起到了防眩、诱导作用,且不影响高速公路的气势;通过地被物、草坪的合理立体布置,花灌木的不同花期、花色以及叶色变化,常绿草坪为背景,减少蜀桧的单调感,增强美化效果。

  预留带绿化是建设绿色通道工程的主体,是景观环境再造、协调公路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基本措施,其绿化配置的好坏关系到高速公路的建筑美和景观美能否充分展现。这部分的绿化要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一道壮观的绿色风景线。绿化设计要根据公路的线型特征以及高速公路的特点,表现出一种韵律感,植物配置应以行列式为主、大块面组合。

  ⑴路东侧预留带宽14~15m,以栽植水杉和雪松为主,配栽紫叶李、紫薇、碧桃以及地被植物,色彩较丰富,视觉效果较好,而雪松又是南京的市树,驰名中外,使行驶在机场高速公路上的中外旅客首先看到的是苍劲挺拔、浓郁翠绿的雪松,从直觉上感到南京到了。各种植物具体配置为落叶水杉栽植3行,株行距为2×1.5m;常绿雪松栽植2行,株行距为12×3m;落叶紫叶李单行三株一丛品字形栽植,丛距12m;距紫叶李

  0.5m处栽一行紫薇或碧桃(紫薇16株一段和碧桃4株一段交替布置),株距为6m;在排水边沟的外侧设置1m宽的花带,以不同花期的木本花灌木和草本花卉进行分段重复布置,品种有杜鹃、栀子花、丝兰、品种月季、金钟、美人蕉、鸢尾等,每品种300~400m一段。

  ⑵路西侧预留带较窄,宽仅4~5m,考虑到与东侧绿化尽可能对称,除受绿化用地不足影响水杉栽植外,雪松、紫叶李(2株一丛)、紫薇或碧桃、花带均采用单行布置,株距为6m。花带同东侧对称。

  ⑶为做到公路用地黄土不露天,两侧预留绿化带中遍撒白花三叶草,一方面白花三叶草成坪覆盖快、四季常绿、花期长,易形成大块面的绿带;另一方面可防止水土流失,有保湿作用,改善了预留绿化带的小气候,抑制杂草的生长,有利于上层林木和地被植物的生长发育,也可减少绿化养护工作量。

  ⑷根据沿线水文、土质条件以及适地适树的原则,地势低洼易积水路段,两侧预留带以栽植耐水湿的垂柳、中山杉、蜀桧等,保持了沿线绿化带的连续性。

  从预留带绿化设置效果来看,上层林木与中层地被植物及下层草坪得到协调统一,相得益彰,并形成多层次、多色彩的立体线型,韵律感强,车移景异的效果明显。采用全花草、中灌木、远乔木的布局,乔木大株距,使得路线空间开阔,线型流畅、清晰、通视性好,避免了高填土路堤的悬空不安全感。

  从边坡的防护功能、美化效果和绿化管护难易程度考虑,以铺植或栽植多年生宿根草坪——矮生天堂草或地被植物为主。通过在机场路边坡多草种边坡铺植试验结果表明,矮生天堂草节节生根,根系发达,具有固坡能力强、抗逆性好、免修剪等特点;且易铺植,成坪较快,复盖度高,平整均匀,病虫害少。铺植方法:先在边坡上开挖宽25cm深5cm的水平沟,用15~20cm草块水平条铺,上覆细土1~2cm压实,覆土既

  可保湿,秋季施工有利草坪越冬,又可使草块根系与土层紧密。据现场调查,该铺设方法能提高草坪初期的抗冲刷能力,减少边坡水土流失,达到快速稳定边坡的效果。同时,对秋季施工的草坪有利越冬,提高成活率。

  垂直绿化部位有浆砌片石路堑、挡墙和跨线桥等,通过沿桥墩、桥头锥坡、挡墙下栽植攀援植物,如大、小叶爬山虎、凌宵等,在挡墙上部、路堑顶部栽植垂枝型藤本地被植物,如迎春、金钟、长春藤、藤木月季,并配置多花灌木紫薇、碧桃、夹竹桃、茶花等。形成多层次空间立体绿化,快速遮蔽构造物,以减少构造物的压迫感和粗糙感,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并能增强桥梁的艺术美和路堑防护工程的置景效果。

  互通立交区是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其绿化必须满足行车功能的需要和视觉要求。南京机场高速公路共设有4座互通式立交,绿化以植草为主,辅以少量植物造景来点缀,创造一种自然、开阔的意境。花神庙互通是机场路的起点,全铺矮生天堂草,以大乔木法桐、广玉兰、白玉兰自然组团布局,并能较快的形成绿化美化气氛,以棕榈沿匝道边沟、垂柳或丝兰沿池塘栽植,起诱导置景作用。四号路互通全植常绿草坪矮生高羊茅,在沿匝道外侧布置植物景点,给人以简洁之感。禄口互通、机场互通全铺半常绿草坪马尼拉结缕草,水塘四周自然栽少量垂柳,塘内植荷花。由于四处互通绿化采用简洁明快的布置手法,使互通空间更具有开阔的意境,大块面的绿色与庞大的立交在气魄上相协调,更能表现互通的线型美,突出行车标志,提供更佳的行车视距,使人一进入机场高速公路就能感受其宏大的气势。同时,大块面绿化草坪能缓和阳光的辐射,减轻和消除驾乘人员视觉的疲劳。

  南京机场高速公路服务区占地70亩,收费站占地20亩。服务区集加油、修理、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以及广告业为一体,并兼有机场路管理的综合区。其绿化设计主要是通过空间划分和植物配置,以建筑物为主体,在传统的园林艺术基础上,结合现代园林表现手法,并以亭或石的小品、灯光及植物造景点缀而成,达到观赏休闲、提高环境质量的目的。绿化布置除沿主线一侧不植乔木外,其余三面采用乔灌结合、常绿落叶结合的配置,森林式栽植,服务区四周以常绿树种香樟、桂花,落叶树种银杏为主,收费站四周以广玉兰、桂花、紫薇为主,从整体上营造一种绿色大环境,形成浓郁的绿化气氛。在服务区、收费站内全植高档常绿高羊茅草坪,其上少量自然点缀树型优美、观赏价值高的乔灌花,并通过园林小品和灯光的有机结合,表现出简洁明快的现代气息,且具有缓和分隔作用,更能衬托出建设物的建筑美和艺术效果。

  南京机场高速公路绿化是结合公路线型特征、公路特点和功能要求,绿化美化服从于公路功能景观需要,在保持和发展南京园林绿化特色的基础上,通过植物多品种的选择、合理布局、科学配置,从公路沿线的地形地貌特征出发,从植物品种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入手,点、线、面结合,使公路主体与周围环境充分协调,从而构成优美的自然画面。

  “要实现‘绿色化’,需要设计先行。因为设计是人们对有目的实践活动进行的预先设想和策划,是具有创意的系统集成创新创造。”表示,绿色设计将决定产品、工艺、装备、服务的生态环境友好性和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绿色化水平。他坦言,“希望继续以世界绿色设计论坛、世界绿色设计组织等为平台和依托,坚持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开放合作,创新完善‘绿色设计’交流合作机制,着力促进在绿色材料、绿色能源、绿色装备、健康医药、生态农业等绿色技术与产业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推动扬州乃至中国的‘绿色化’生态文明建设,支持‘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促进绿色合作共赢。”

  世界绿色设计博览会展馆也于同日开馆,计有来自德国、意大利、美国、阿根廷等国家及国内超过400家知名企业的绿色设计成果亮相。据组委会介绍,博览会首次采用充气膜结构展馆,体现绿色环保理念。展馆面积为7200平方米,高度有2层楼高。充气膜场馆使用的材料,是高科技时代的宇航材料,具有高强度、耐老化、阻燃等特点,可在严寒及酷热的天气下安全运行几十年。同时为了确保安全,充气膜场馆设计了多个大小出入门。

  展馆共分为“创新设计”、“智能装备”、“绿色家电与通讯”、“扬州展区”等多个区域,包括ABB、海尔智能家居、长虹电器、小米科技、台湾威强电、硬蛋智能硬件、华中数控、3D动力等来自国内外的最新产品参与展出,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电动滑板车、空气净化器、3D打印机设备等上千件绿色设计创意产品一一展出。

  世界绿色设计论坛是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前院长院士倡导,由光华设计基金会联合国际设计联合会、瑞士QSC基金会、新华社《中国名牌》杂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共同发起,中国国务院参事石定寰担任组织主席。

  在世界各国绿色设计领域专业人才、行业精英的关注支持下,世界绿色设计论坛自2011年起至今已连续举办了5年,是目前绿色设计领域最大的国际专业盛会。论坛旨在搭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产业发展的国际对话平台,促进中欧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是双方各界就科技、人文、设计等多方面合作的桥梁。

  在本届峰会开幕式上颁发了2015绿色设计国际大奖。通过层层选拔和全球评委的慎重评选,中国华为P8手机、中国海尔天铂空调、中国阳光动力绿能宝、英国巴斯生物汽车、德国造梦者2.0恒氧净化机、美国碳纳米管电脑、中国5公里出行最佳智能代步机器人、中国MYRB码垛机器人、瑞士NEEMIC有机服装、德国柏林“负能耗”房屋、德国绿色健康城等28个产品、项目获得绿色设计国际大奖。开幕式上,绿色设计国际大奖特设奖项“乡村设计”奖、2015首届“绿色化微电影大赛”也正式启动,奖项将于今年10月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正式颁布。论坛上,世界绿色设计组织还对“中国绿色创业家奖”进行了表彰,同时由世界绿色设计组织、瑞士Top10节能环保中心和国美电器合作的首家“WGDO/Top10绿色设计产品示范店”正式揭牌落户扬州。

  “少即多”概念最早由德国包豪斯校长密斯凡德罗提出,在设计时追求“极简主义”风格。崇尚“少即多”的绿色包装设计哲学,不仅可以设计出出色的外观和性能,而且可以凭借显著的成本效应赢得市场青睐。它既可以为企业增加商业价值,也可以为社会带来正面的生态文明价值。近几年杜邦创新包装获奖作品的创新研究表明,包装设计形态和成型工艺崇尚“少即多”是未来绿色包装设计的必然趋向。

  包装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课题,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紧密联系。纵观包装的发展历程,常常有这样一种感受:一方面,从古至今,包装伴随着人类进步而不断地发展。从盛装物品的包装、促销商品的包装到环境友好的绿色包装,无不彰显包装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包装为人类减少浪费、保护商品品质、提高生活质量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包装废弃物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伤害。在大量生产和使用包装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生物圈是我们财富的来源,我们维持我们的生活的资本来源,只要我们用毒素和废物污染或破坏这个系统,就是在破坏我们的天然资本,降低文明延续下去的能力”。[1]绿色包装已是生态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产业。当前,有效控制和减少包装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要从绿色包装产业最前端做起——提倡绿色包装消费和重视“少即多”的绿色包装设计及其教学,从源头上减少包装性垃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推广绿色包装的生态文明意识。

  根据“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的理念和特点,笔者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案例选择三方面阐述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安排。

  1.教学目标设定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通过具体“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案例的赏析融入包装设计教学中,使未来的包装设计师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设计理念,并借助包装媒介性进行广泛的宣传践行,引导消费大众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一是帮助学生掌握何谓“少即多”的绿色包装设计基本理论知识,包括了解当今“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理论的各种观点学说,尽可能拓宽视野,在比较分析中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绿色包装生态文明观,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视野的未来包装设计师奠定理论基础。二是努力引导学生从生态文明角度理解“少即多”绿色包装及其设计,建立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理念,通过对“少即多”绿色包装生态价值的理解和思考,进而认识包装与人和自然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生态人文关怀。三是通过教学引导与设计实践,帮助学生培养和提升“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理论思辨能力。通过恰当的“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实践教学,有效地实现生态文明视野下“少即多”绿色包装创新设计。

  2.教学内容的安排(1)理论研习(12课时):基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背景对绿色包装在国内外发展的背景、特征和趋势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了解“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的基本概念及其生命周期,具体包括基本要素与特点、基本样式和策略、材料与工艺、结构与形态、市场属性、循环利用、创新设计系统等。全面掌握“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发展现状。(2)案例分析(12课时):以近几年的杜邦包装奖获奖作品为主要教学案例,结合当前市面上的包装设计实例分析,比较其中的生态环境友好性。从案例中寻找到“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成败之处,积累感性的“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经验。(3)田野调研(24课时):田野调研作为本课程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也是本课程区别于一般包装设计教学的特色。除了常规的包装设计市场调查,特别强调包装与生态环境友好性问题的全方位田野调研。具体包括包装原材料、结构工艺、流通消费和废弃回收与周边环境的影响,找到“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解决的突破口。(4)方案设计(24课时):主要侧重于纸材料的绿色包装设计教学。通过典型产品的“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模型制作或相关主题性课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设计实践的能力,使之具备创造性、科学性地进行“少即多”绿色包装设计创意、设计分析、设计深化等方面的设计实践能。

Copyright © 2012-2018 南宫·ng28(体育·中国)app入口-官方网站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19337号-1